育兒生活 7月號 NO.266 「再不把玩具收好,我就把玩具丟掉!」「不乖乖吃飯,叫警察把你抓走!」「再不睡覺,虎姑婆會來找你!」…多數台灣父母習慣用「恐嚇」的方式管教小孩,卻忽略了對孩子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遠比實際效益還高,若期望管教更具效力,從今天起戒掉這些「惡言」吧! |
||||
東方人慣於以權威教養子女,導致許多父母對於「不打不成器」的既定觀念深信不疑,除了篤信打罵教育之外,更不忌諱將辱罵、威脅的言辭隨意脫口而出。 浩恩托兒所馬文華所長表示,生活在步調緊湊、壓力龐大的現代社會,忙碌的家長時常缺乏時間、耐性慢慢與孩子溝通,當孩子出現愛頂嘴、動作慢或生活常規不佳…等等芝麻綠豆小事時,很可能瞬時燃起一把無名火,不可自抑地朝孩子發出怒吼,一旦發現恐嚇式的言辭與罰則可以快速收到成效時,便食髓知味地大量使用威脅式管教,久而久之不但親子關係受到挑戰,也可能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。
“恐嚇”副作用發威! 對孩子祭出恐嚇性的言辭,短時間內或許可以收到快速的成效,然而面對如同白紙般的孩童,家長的言行舉止與態度關係著孩子的發展,若經常給予野蠻的對待,又怎能期待孩子未來能有自信、文明、出色的表現?!
副作用1:長期精神懲罰養成退縮人格 馬文華所長表示,有些父母習慣對犯錯或不守規矩的孩子隨口說出恐嚇威脅的話語,大人也許認為一句氣話不足掛懷,然而對於理解能力不足的幼童來說卻不是這麼一回事,他們很容易打從內心相信自己即將失去爸媽的愛,或者認為自己是個差勁的孩子,某些較敏感的孩子可能因為無法負荷長時間的精神懲罰,因而形成怯懦、焦慮、自卑、消極、自我價值感低落的退縮性格。
副作用2:有樣學樣成了叛逆兒童 馬文華所長提醒家長,若習慣以野蠻、暴力的態度管教孩子,經常對孩子展現表情嚴肅、言辭粗魯、缺乏情感的一面,孩子將很難接收原本該擁有的親情溫暖,如此一來很容易衍生出叛逆、敵對、蠻橫、粗暴的行為傾向,甚至出現情緒障礙及心理偏差。
副作用3:家長威信蕩然無存 馬文華所長指出,有些家長習慣使用:「你再不...,我就把你...」的威脅語句來管教小孩,然而通常狠話說盡,最終卻幾乎不會真的那麼做,如此「言而無信」的態度終究還是會被察覺,等到有一天孩子發現當他無法達成父母的要求,卻不會遭受他所畏懼的懲罰方式時,權威就再也無法發揮作用,甚至還會養成孩子陽奉陰違的投機態度。
副作用4:親子關係淪入惡性循環 孩子還小的時候,父母很容易可以利用畏懼心態迫使孩子聽話,但隨著孩子日漸成長,父母勢必得耗費更多心力來壓制孩子,親子之間存在相互對立的角力戰爭,久而久之將對親子關係產生難以修補的裂痕,等到父母再也無力管教之時,或許將會開始受到孩子報復性的對待。
副作用5:對愛產生誤解 父母在孩子年幼時不當使用威脅管教,很可能扭曲孩子對於愛的認知,誤將「愛」與「順從」產生錯誤連結。當孩子長期受到「我不乖,爸媽就不要我」的觀念所制約,日後面對親密關係時可能自願居於弱勢或盲目聽從的一方,或是當對方與自己持相反意見時,便萌生「他不愛我」的悲觀想法。 有些孩子則可能誤以為威脅恐嚇也是一種愛的表現,若以這樣的邏輯來面對親密關係,輕則造成感情破裂,重則可能衍生出家庭暴力,甚至將傷害延續至下一代。
台灣父母常見恐嚇語句 馬文華所長整理各類台灣父母經常使用的恐嚇式管教語句,大約可區分出四大型態。
Type 1.對身體的傷害 ex:揍你、修理你、把嘴縫起來… 馬文華所長表示,讓孩子感覺到身體的疼痛是最直接、容易的處罰方式,但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,對於疼痛的承受力增強,恐嚇將不再具有效力,不過暴力對待所留下的陰影仍可能埋藏在孩子心裡,對其人格發展或生活態度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。
Type 2.迫使離開父母或安全環境 ex:把你丟掉、把你賣掉、把你送走、被警察抓走… 馬文華所長提到,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,生理與心靈最主要的依靠者便是父母,當孩子受到可能被迫離開父母身邊,或是即將被帶離熟悉的生活環境...諸如此類的威脅暗示時,心中將產生嚴重的不安全感與恐懼感,以此做為威脅或許可以獲得立即效應,卻會在孩童心裡埋下嚴重傷害。
Type 3.喚起死亡畏懼 ex:冷死、餓死、被雷公打死、被虎姑婆吃掉… 年幼的孩子對死亡的理解尚存在懵懂未知的模糊界線,這樣的說詞與其說是威脅,或許更應該歸類為被誇飾的詛咒災難想法,因為絕對不可能發生,這樣的說詞很快會被識破,並逐漸瓦解孩子對家長的信任。
Type 4.剝奪權利或所屬物 ex:禁足、取消約定、丟掉玩具、沒收零用錢… 剝奪孩子喜愛或期待的事物的確可以收到制約效果,這也是許多育兒專家推崇的管教方式,但前提是需與孩子事先達成協議,而非隨著父母的情緒起伏任意給予處罰,以免孩子無所適從,反而使親子關係驅於緊張。
爸比媽咪戒恐嚇,轉個念頭更有用 管教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協助孩子建立自我約束的能力,許多家長誤將處罰作為管教方針,最終不但無法管教好孩子,也讓自己心力交瘁,甚至懷疑自己無法扮演好父母的角色,對於親子雙方可說是兩敗俱傷。
情緒潰堤之際,請先止住惡言 威脅恐嚇不見得能改正孩子的偏差行為,但憤怒時所說的氣話往往會留下難以磨滅的傷害痕跡,馬文華所長建議家長,在脾氣即將爆發之際,不妨先深呼吸數次穩住情緒,或是暫時離開現場,務必止住衝口而出的惡言。
徹底了解恐嚇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許多家長樂於採取打罵式管教,直到有天看見孩子模仿出自己的發脾氣時惡狠狠的表情與舉止,才驚覺大事不妙!馬文華所長提醒家長,恐嚇孩子之前請先靜下心來想想:「您想為孩子建立的是紀律或是畏懼?期望孩子獲得的是成長的力量或是傷害的代價?!」 語言暴力的殺傷力或許並非淺而易見,但若認同孩子是我們最親愛的家人,就應避免使用過於情緒化的方式來傷害孩子。馬文華所長認為,唯有父母本身徹底察覺威脅式管教的負面效應,才有機會及早防止傷害無限蔓延。
父母的角色也需要學習與成長 每個人都是透過不斷學習與成長,才有機會扮演好父母的角色,對於育兒方式反覆產生質疑,是養育子女必經的歷程,馬文華所長建議家長,如果無法確認自己的教養策略是否正確,不妨多參考教養書籍或育兒專家的教養建議,並從中驗證孩子的表現是否朝正向發展。 此外,目前坊間有些父母成長課程,參加課程不但可以從中汲取育兒心得,也可以藉由團體力量達到互相提醒、激勵及監督的效果,可提供給願意以正面態度面對親子關係的家長更強大的助力。
衝突過後重新修補關係 即使身負兒童教育使命的馬文華所長也不否認,在情緒爆發當下仍堅決不使用威脅語句非常困難,尤其對已經慣用惡言惡語管教子女的家長來說,要立即改正這項不良習慣更是難上加難! 馬文華所長表示,若親子衝突已然發生,家長除了應該更積極地自我提醒之外,也不要忌諱對孩子承認錯誤,甚至主動企求孩子的諒解,讓孩子了解你也在努力學習更和善的親子應對態度,更重要的是,必須讓孩子相信你所付出的愛絕對不容質疑,有了愛做為後盾,親子關係便不易受到破壞! |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mababy.com/knowledge/article.aspx?aid=6FE9F965604A5584
留言列表